刊頭

2014年1月1日 星期三

澎湖高冠海馬養殖 by 沈建男(指導老師:徐瓊信老師)

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

海馬體色豐富,游泳姿勢緩慢而悠哉,又因「雄性懷孕產子」的生態特性,向來是熱門的觀賞水族生物。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多年來致力於海馬繁養殖相關研究,已初步奠定庫達海馬(Hippocampus kuda)之繁殖技術,目前正逐步建立量產模式。
  今年起,本研究中心繼續針對另一個品種—高冠海馬(Hippocampus barbouri )進行相關試驗,期望能進一步掌握海馬的生理、生態機制,俾利確立相關技術,以提供觀賞水族業者更多樣的展示選擇,並緩解野生海馬遭受濫捕而瀕臨資源枯竭的威脅。
形態與特徵
  高冠海馬具有高凸隆起的骨冠,冠頂有 5 根銳利的棘刺,身體骨板的骨棘長,眼部周圍具有以眼為中心的放射狀紋路,管狀嘴也有不規則條型斑紋,是與其他海馬主要不同之處。成魚體型約 12 - 15 cm ,與其他海馬體高相比,為較小型的海馬。
蓄養與配對
  
自坊間水族店購買進口之野生種魚進行蓄養,以小型蝦餵食,一個月後開始進行配對。公、母海馬交配後,公海馬會打開孵卵囊接受母海馬的卵,經過 12 - 15 天的孕卵期後,開始孵化。此時公海馬會壓縮孵卵囊使小海馬由開口噴出。剛出生的小海馬必須立即與種魚分養,以防止被誤食。
魚苗培育
  首批孵出的小海馬共計 169 尾,平均體高 14 mm 。小海馬出生後,需馬上投餌餵食,剛開始以橈足類為主,其後隨成長調整餌料的大小。培育 180 天後,體高約 85 mm ,活存率達八成左右。
疾病與治療
  
高冠海馬常見的疾病有氣泡病與爛尾病兩種。一般海馬的氣泡病均好發在尾部、胸腹部、孵卵囊,也會偶發於眼部、嘴部、背部等。氣泡病發生後,海馬會浮於水體表層,導致攝食不易,時間一長就會餓死。雖然可以治癒,但容易復發。
  爛尾病的主要病徵為尾部的皮膜脫落,只剩下白色骨環。病魚之食慾低、活力差,一週內就會死亡。此病不易痊癒,只能以藥浴控制病情,因此預防重於治療,維持良好的水質是首要條件。
罹患氣泡病(左)與爛尾病(右)的高冠海馬
結論
  過去本研究中心繁養殖試驗皆以庫達海馬為主,主要著眼於其具有較高的產子數,每次生產小海馬數量約 500 - 2,000 尾,成長速度快(1 個月約成長 5 cm),正常狀態下活存率約 70 - 80% ,但因其對水質條件要求較高,一旦水質不佳很容易發生細菌性疾病而導致全數死亡。此次針對高冠海馬進行繁養殖試驗結果發現,其每次產子數量較庫達海馬少,約在 100 - 300 尾,但活存率則略高,達 75 - 85% ,對水質條件之要求似乎較不嚴苛,所以不易得病或大量死亡。然想要以高冠海馬取代庫達海馬作為海馬養殖產業的優勢物種,似乎也並不容易,因為庫達海馬只要在良好的水質環境下,生產量與高冠海馬相差近 10 倍,且其成長速度亦較快,所以未來建立海馬量產產業時,相信仍會以庫達海馬為主;惟高冠海馬體色為亮麗的金黃色,較之庫達海馬偏黑的體色討喜,使其廣受觀賞魚愛好者的喜愛,因此未來仍具相當的發展潛力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