刊頭

2013年11月29日 星期五

彰化王功漁夜 by 梁家禎

       
彰化王功漁港



      王功以盛產王功蚵聞名全省,是台灣西部相當具有特色的漁村,王功漁火更是昔日彰化縣八景之一,彰化縣政府於民國91年開始分期進行的「王功漁港轉型計畫」,已將王功漁港其轉型成為兼具休閒、觀光、漁業之多功能漁港,結合了芳苑鄉豐富的人文及自然生態,吸引更多觀光客前來觀光。並於94年起開辦大型活動「王功漁火節-海洋的記憶」,推廣在地特色外,也重現了昔日風華。95年延續活動精神,加入在地產業,計畫一連串的活動,更引起廣大的迴響。為能使漁火節活動持續帶動地方繁榮、塑造海洋音樂印象,今年度活動將結合政府、在地居民社團、學校單位擴大舉辦,期望發揚漁村文化,持續推動王功觀光休閒發展,活絡地方產業,讓全國民眾可以貼近自然,親身感受王功漁港捕魚、剝蚵、捉蝦、嚐鰻的樂趣,參與海洋音樂季的熱情,並再塑「北貢寮、中王功、南墾丁」音樂季的印象。

彰化王功漁火節



新鮮漁貨品
主要漁獲有沙梭、花身、赤翅、黑鯛、白帶魚、烏魚、闊北等。尤其每年冬至前後的烏魚季節,漁獲最豐碩。漁民稱為「烏金」的烏魚,這個時候魚卵最為飽滿,捕獲的母烏魚先取出魚卵後,再曬乾製成「烏魚子」,魚身則在市場上販售,是漁民一項不錯的收入。由於漁港目前未設立漁市場,所以想要買新鮮的漁獲都要到王功的街區上才能買到。





相關資料

http://travel.tw.tranews.com/view/changhua/wangkungyukang/
http://emmm.tw/L3_content.php?L3_id=1225

2013年11月28日 星期四

澎湖牽罟 by宜玟

傳統漁業-澎湖牽罟


介紹牽罟活動係傳統漁民捕魚方式,在澎湖又稱「牽網」,由漁民出動小船、竹筏或舢舨將重達兩百八十公斤、長六百六十公尺(兩百一十二丈)的漁網(罟網)灑到大海來包抄魚群,等舢舨驅趕魚群入網後,岸上大家分成兩端,齊聲吆喝拉索,大家同心協力將漁網由外海拖上岸邊,此時在漁網內之魚蝦由所有漁民共同享有,好像用拔河方式將罟網拉上沙灘的捕魚方式,就叫做「牽」,只要居民在海邊出力,不分男女,都可分得一份漁獲,因此又稱「倚繩仔分錢」,如今沿海地區還有「牽罟有人有份,大肚分雙份」,此活動具有育教於樂的功能,也能夠瞭解漁村人民的生活。
漁具「罟」的漁具係由一囊兩翼及兩條長曳繩所構成,並以具長袖網為特徵。
漁獲

  春海:均在清明前後,風平浪靜,主要漁獲為鱙魚、鯖魚、西
     刀、小黃魚。 
  秋海:為傍晚出海,牽夜流,約在下午五點準備,由深夜至天
     亮,以 魚為主。 
  冬海:農曆小陽春時節(魚汛一到,即刻出海,時間短,以冬季
     為主)。
最佳地點澎湖目前最主要的牽罟地點為蒔裡海灘林投海灘,其人數最少需要15人以上,目前主要是觀光團會進行的休閒漁業活動,此活動在冬天也能夠進行。



資料來源:http://ezph.myweb.hinet.net/chinese/play/bd-changu.htm
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205080116120
http://soniayeh.pixnet.net/blog/post/10556275-%5b2007%e6%be%8e%e6%b9%96%5dday3--%e8%a8%b1%e5%ae%b6%e6%9d%91%e5%a3%81%e7%95%ab%ef%bc%8e%e6%9e%97%e6%8a%95%e6%b2%99%e7%81%98%ef%bc%8e%e8%a3%a1%e6%ad%a3%e8%a7%92

抱礅 by 蔡亞庭






抱墩
  「小一號的石滬 」是澎湖人利用遼闊潮間帶從事的漁業經濟活動。利用礁岩底棲魚類迴游棲息近岸礁石的特性,以石塊在潮間帶上築成開口的石堆(石屋),這就叫做墩,漲潮時底棲魚類游凅於墩內,退潮時漁民便前往潮間帶將石墩拆解,以網圍魚,捕撈墩中的魚類。


組成
  造墩石材:
(1)玄武岩石塊
(2)咾咕石塊
主要於獲為玳瑁石斑、鸚哥魚、笛鯛,馬拉巴石斑,以及少數老鼠斑。離岸較近者,墩較小,小墩直徑1公尺,高60公分,需要石塊約100塊,漁獲較少;離岸較遠的墩直徑15公尺,高可80公分,石材約百140塊,漁獲較多。
分佈區域
  澎湖傳統抱墩漁場主要分佈在本島白沙鄉面北的潮間帶,包括從中屯講美一直到岐頭。赤崁一帶,其中赤崁早期為最大宗,全盛時期石墩有500座,岐頭約400座,30幾年前一日抱墩收穫都是數十斤,今日已經不到一斤的魚獲,想當然爾石墩也就一一頹圮廢棄了。 這兩年來在東海鳥嶼、員貝一帶的潮間帶因休閒漁業活動的興起,有旅遊業者築墩帶領遊客體驗這項澎湖漁民的傳統技法,包括銀海快艇、銀河快艇、虹廷民宿等都有提供抱墩帶領的服務。
抱墩季節
  每年春季馬尾藻生長的季節就是抱墩活動開始的號角,馬尾藻的生長會吸引小石班聚集在離岸較近的石墩覓食,到了6月過後石班慢慢長大會往較為外海的海域遷徙,這時候就變成離岸較遠的石墩收穫較佳,中秋過後石班就遷徙往深水處,這時候石墩已經無用武之地,漁民就會把石墩拆解以待明年,這個過程在澎湖當地叫做「散墩」,來年春季馬尾藻初生時漁民會再度把石墩架起,就是所謂的「撿敦」。
抱墩工具
  耙仔、浮具、盛具、固定繩、網具、鐵叉等。


抱墩過程
  先是以耙仔清理墩仔旁邊的漂流物以利圈網;透過保麗龍浮具托載塑膠盛具以盛漁獲;盛具以細網封住頂面僅留一口,以杜魚兒遁逃;圍墩的網具(俗稱纑仔)大小不一,兩端各以木柴固其網肉,網口八尺、網深三尺;鐵叉用來捉穴中之魚,或伺候裸胸魨。抱墩得先除去週遭之阻石,網口得朝逆流方向按住纑仔,一面搬移石塊,一面得趕魚集中。拆墩得先搬動大石塊,自外而內拆,墩愈拆愈小,網子也得跟著縮小,石塊搬盡時以雙手緊握木桿合住網口起網,把魚倒入盛具。 拆墩之後,另築新墩,須俟下一水(約半月)方可集魚作業,所謂:一水之內,一墩不可以兩拆也。
困境

  澎湖抱墩文化幾近停滯,主要原因是(1)近海漁業枯竭問題日益惡化(2)旅遊業者肆意帶領遊客前往傳統抱墩漁場體驗抱墩,卻沒有依照抱墩該有的時令文化與習慣,導致石墩大多無法集魚。




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

隘門遊樂趣 by 夏雯宣

這是隘門沙灘
位於澎湖

 
 
麻煩你動動小指頭點下去吧!
 

指導老師: 徐瓊信
拍攝者: 夏雯宣
 
演員 : 鄭旻彥  江昭蓉 許博軒 簡明堂